退出长者模式
税收征管审计如何免走“寻常路”
发布日期:2012-03-31

税收征管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同级审”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之后,不断发展与完善。时至今日,税收征管审计的范围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模式及方式方法等都已趋于稳定和常规化,审计报告格式与内容也逐渐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与审计报告“读者们”逐渐对税收征管审计产生“审美疲劳”,总以为“不过如此”。甚至有人会提出诸如“税收征管审计年年审,审些什么呢?”之类的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如何创新思路、拓展税收征管审计领域、提升税收征管审计水平、提高税收征管审计层次,成为审计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避免审计过程只有“规定动作”、审计报告变得“老生常谈”,成为各级各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最为“头痛”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在开展税收征管审计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尝试,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子,每年税收征管审计都有侧重点和亮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出以下经验,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拒”守旧,自觉学习促进知识更新

近年来我国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推出“结构性减税”的税收政策。为加快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促进管理转型,构建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税收征管部门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力图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构建起符合地区特色与税源分布特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审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税收征管审计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税收征管审计工作。只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必然不能适应新需要,还可能导致税收征管审计与实际脱节、与时代脱节。

二“拒”封闭,拓宽眼界强化大局观念

审计人应该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国家和地方经济工作方向与重点,这样才能及时抓住与税收征管审计相关的政策和工作,给予审计关注。在审计中要深入探究主要经济工作的制度建立情况、实际推进情况,帮助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提出有针对性、有见地的审计建议,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促使各部门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我局在税收征管审计过程中,找准了与税收征管关系较为密切的“结构性减税”、“主辅分离”等重点经济工作,深入开展专题审计调查,有效促进了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推进,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拒”本位,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

现代审计的功能应当更加立体和完善,审计监督功能与服务功能并重的观念,越来越得到审计部门自身的重视与其他部门的认可。审计服务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受审计人员工作态度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局限于“监督者”的“本位主义”,缺乏服务意识,一味查死帐、死查账,处处摆出一副“监督者”的面孔,只会使审计之路走窄,审计关系处理僵硬,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和支持,陷入就审计谈审计的怪圈中。审计人员要将服务意识深植于审计的全过程,时时讲服务、做好服务。我局在开展“股权转让”、“非学历培训机构”等专题调查后,促使相关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共享,推动政府建立了相关税源通报制度,增强了税务部门税源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税源流失,保障了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这些审计服务的成果得到了税务部门的认可与称赞,同时也促进了税收征管审计的顺利开展。

四“拒”平庸,自我加压提高主动性

税收征管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税种、基金品种较多,要求审计人员对于各税费征管程序与各类税收法规条例熟悉程度要高;二是由于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高,这对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看来,能够把税政执行、规划财务、收入真实完整等各种“规定动作”完成到位已十分不易。在做好这些之后,审计人员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与自我满足,滋生不想“变”、不需要“变”的复杂情绪,从而造成税收征管审计缺乏改变与创新。因此,只有勇于自我加压,保持足够的创新积极性,满怀拒绝平庸的更高追求,才可能在审计过程中主动求变。我局连续多年在常规税收征管审计完成的基础上,又在税源控制、税收结构分析、税收产业升级引导作用等专题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努力,审计报告得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与反响。

“只有改变心态,才能改变世界”,同样,只有不断求变求新,才能将税收征管审计做“新”做“好”。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