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环境下我国金融审计的理论基础探析 |
发布日期:2010-08-09 |
摘要: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风险,我国金融审计要继续发挥在维护金融系统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独特作用,必须关注金融衍生产品、混业经营、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等新形势、新风险对金融审计产生的影响。由此,提出必须以现代风险导向为理论基础,促进金融审计发展。 关键词: 金融自由化 金融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 世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他们都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主张把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手段,认为政府当局应结束金融抑制政策,使经济中的实际利率水平保持较高的正值,同时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加强金融中介机构在融资中的作用以及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从而通过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金融自由化理论在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发展机构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以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对其失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是否具备金融自由化的条件是金融自由化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具体的条件包括:物价稳定、财政纪律严格、税收制度公平、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适当以及商业银行的利润动机和相互竞争。总而言之,要具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康的微观基础和审慎监管的措施。 二、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及对金融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加入WTO以来,随着入世承诺的兑现,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在业务、地域和股权限制上对外国金融机构逐渐取消限制,我国迈入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金融体系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从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来看,金融审计必须同时从宏观、微观、监管三个角度加强对我国金融形势的分析,才能达到金融审计的目标,作为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同时维护国家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下面我们从金融创新、混业经营、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新形势以及金融审计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1、金融创新业务面临的风险分析 金融创新的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引发金融创新的动机分析,可以将金融创新分为规避风险的创新、逃避金融监管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三种。信息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结算、清算、支付系统大大改进,促进了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业务的蓬勃发展,为金融机构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提供了可能。 金融创新业务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金融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为了逃避监管而产生的金融创新,可能会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对冲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例如前两年在国内市场上发展迅速的理财产品,银行通过“理财+信托”模式,将吸收的理财资金委托信托公司定向投向房地产等行业,结果是监管部分对这部分贷款没有掌握,使得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削弱,不利于监管部门对贷款规模和投向的监管。金融审计作为金融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者,应为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必须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出发,对有意规避政府监管的金融创新,必须注意分析其对监管政策的抵消作用和不利影响的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金融监管、改善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 其次,金融衍生工具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参与金融衍生市场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金融衍生工具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提供了规避风险的途径,特别是利率、汇率自由化以后,将会是金融机构控制利率、汇率风险的主要途径,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财务杠杆作用,较少的保证金即可撬动较大的资金量,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又产生了新的风险。巴林银行倒闭案、中航油丑闻,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控制,主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二是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在高管预先设定的风险容许程度监视实际风险承担情况,并在交易过程中根据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设置止损限额。在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审计时,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测试和风险管理评估的执行力度,谨防操作人员操作风险的发生导致巨额损失,尤其是国有资产的巨额损失。 2、 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分析 随着业务自由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趋同,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经营范围的限制,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从1999年开始,已经允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向商业银行融资;允许券商通过股票质押向银行融资,银行资金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进入保险业和证券业,而已经成立的中信集团更是集银行、证券、基金等业务为一身的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混业经营是应对国际化“金融超市”竞争的必然趋势,金融控股公司正是混业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提高集团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利用同一销售网络、同一客户信息系统、集团的优质信誉,向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全方位的业务,从而节省成本,提高单位投入的利润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首先,资本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重复计算,特别当存在不受监管的子公司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之间互相投资时,极易导致有限的资本可能承受了更多的风险,从而引起资本充足率不足,隐藏了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不利于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其次,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这就为其逃避监管、追逐利益提供了更多可能。最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复杂和大量的关联交易使风险难以准确估量,资金在集团公司内部之间的频繁流动也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进行有效监管。 混业经营的出现,一方面使金融审计的范围大大扩展,从关注商业银行审计拓展到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领域,从关注商业银行风险拓展到关注全方位、全业务、系统性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控股公司大量出现之后,必须注意将关联交易和互相持股作为新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对金融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局面,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如何进行监管任务的协调、监管信息的共享成了最大的挑战。而金融审计同时对人民银行和“三会”进行审计,不仅了解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而且可以对监管信息进行有效掌握,及时对监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并协调监管任务,促成信息共享,有利于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3、金融危机传导性带来的风险分析 金融危机传导性是指金融危机从一国内向区域内他国、进而向其他区域蔓延扩散的特性。随着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逐渐连接在一起,金融危机一旦出现,很快会通过贸易、金融市场、国际游资等渠道在世界范围内传染。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和各国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金融危机传导的可能性和破坏性也在增加。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国际游资进出金融市场的成本;二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四是加强金融中介机构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制度建设;五是谨慎放开资本账户。金融审计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但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中介机构从具体业务到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均有涉及,而且对金融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可以在宏观方面提出各种政策建议,而且可以从微观上深入金融中介机构的具体业务,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方面同时发挥宏观、微观两方面的作用。 三、 建立以现代风险导向为理论基础的金融审计 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大,促使金融审计必须根据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的更新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金融审计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简介 随着企业重大舞弊案件的发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取代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一般情况下,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从而只关心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充分关注企业与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导致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采用一种立体的方法,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内部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内外部因素出发,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金融审计理论基础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信用关系的存在、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等因素决定了金融业作为风险聚集体的状态。同时,由于经济货币依存程度的提高,金融业风险一旦暴发,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些年来,我们都在强调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并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国际通行的银行业监管法则《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将资产的风险状态与可监控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联系起来,不断完善对资产风险状态的测评方法,扩充风险评估的范围和指标。金融监管趋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审计也应当以关注金融风险为核心,特别是我国进入金融自由化进程以后,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加大,更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分析,这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更是一致的。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不仅应当作为审计业务的指导理念,更应当首先作为金融审计业务的指导理念。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 (1) 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 首先,确定金融业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具体可以包括:①宏观经济方面:国家制定的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措施;各种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风险状况(证券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全口径的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情况。②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状况:董事会、监事会的有效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越权的可能性;公司层级结构;内部授权和互相制衡关系;公司风险管理政策。③国际金融环境,尤其关注国际游资、汇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其次,根据各种风险因素,对风险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在对银行业建立量化的风险评估模型时,可以考虑借鉴《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采用的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等方法体系,根据不同业务种类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风险因素的种类和影响系数。同时,要加快建立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专门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型。 (2)针对金融风险的差异化实现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 在风险水平评估结果上,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重点业务和重点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不同类型、面临不同风险的金融业务,根据面临的风险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进行检查。例如,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审计,如第二部分所分析,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和高风险,应将可接受的风险程度适当降低,对于不同规模的金融企业(主要从资本金和资本充足率方面判断)和金融企业面对的利率风险敞口和汇率风险敞口,确定不同的头寸限额。同时,在内部控制方面,要注意对内部交易流程、操作权限、止损限额、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责任划分等方面进行测试,谨防操作风险的发生。 (3) 充分发挥对金融企业审计和对金融监管审计的双重职能。 金融审计不但要发现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对具体业务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基础上,金融审计还要注意对具体的风险点从宏观、微观、监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基础方面不完善的地方要提出建议,对企业可避免产生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要严厉整改,对监管空白区域或不完善的地方也要指出。同时从发生风险的内外部原因着手,充分发挥对金融企业审计和对金融监管审计的双重职能。 面临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新环境,我们必须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思路,采取更适应现实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保持金融审计的活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履行作为政府监督部门的职责。 参考资料: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审计署济南办金融审计理论课题组,《商业银行审计的变化与挑战》,2003 3、高长春,《战略金融—国际金融中心生存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红霄,《解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网络 6、史德刚,《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网络 7、夏斌,《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网络 8、《关于深化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网络 9、《论风险基础审计》,网络 |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