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绩效审计
发布日期:2010-08-09
  绩效审计是效率审计、效果审计和经济审计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鉴定和披露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是通过对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
  一、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应的必要性
  1、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领导任职期间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
  领导任职期间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为人民服务责任履行的好坏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应负的责任作出评述。评价的核心是审计对象个人应承担什么责任。同时,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能够揭示由于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不力,而导致盲目决策、轻率决策甚至是错误决策的问题,也可以揭示由于脱离客观实际,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以便更好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立。通过经济责任绩效审计,使审计对象可以切实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强化内部控制,坚决抵制腐败的滋生。
  2、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提高领导任职期间财政支出效率的需要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永远都是一对矛盾,对资金的利用也是一样,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领导任职期间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有利于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对领导任职期间财政支出的控制,保障所有的财政支出合理高效,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
  3、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实施开展,发现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解决影响和制约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领导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堵塞管理漏洞,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财政绩效水平,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从而促进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现状
  1、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尚没有明确适用的绩效标准。
  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绩效标准。绩效标准是管理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目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暂行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使审计的程序、内容有了法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审计标准、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的具体执行等内容规定的比较笼统、抽象,这就使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评价标准体系还不能完全符合审计实践需要,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可能产生对同一审计事项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如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界限较难划分,不好准确进行评价。从近年来审计实践情况看,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的效益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特别是一些量化指标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评价标准,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难以规范操作。
  2、开展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审计法规不够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对人民托付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相关制度的滞后,使得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人民的财富被肆意侵吞,贪污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没有落到实处,导致领导干部的整体效率低下,造成政府职能无法合理管控。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竞争,使得领导干部没有动力去行使职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备,缺乏有利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制度。同时,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也不太完善,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审计人员仅仅为确认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要付出大量的额外劳动,客观上增加了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难度。
  三、在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
  1、 积极促进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绩效审计归根到底还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而监督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领导干部应有一个事先确定的责任目标,如果没有一个事先明确的责任目标,事后的审计监督也就难以进行。而要有一个明确的项目或单位工作责任目标,需要政府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实现。我国的政府正在进行职能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也伴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在建立责任政府。责任政府的形成,对于开展中国式的绩效审计将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机关也应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通过绩效审计揭示领导干部在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促进其完善制度;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活动进行评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决策的科学性,揭露领导干部工作中的管理缺陷,从而促进领导干部改善管理;通过对领导干部的审计,为政府确定相关单位的责任目标提供基础,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单位责任制的建立。
  2、 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
  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首先,要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鉴于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可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行业特点的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指标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对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由于社会效益是一个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作者:陶俊华 江苏省江阴市审计局)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