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提升企业审计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0-08-09
      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冲击实体经济,使我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许多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度大、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等一系列困难,国际经济变得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形势下,“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企业审计,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审计应发挥的作用
  从我国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定职能来看,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综合性,从维护国家健康的角度,国家审计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作用。围绕这一体系,企业审计在金融危机中应充分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应充分发挥审计预防作用,重点关注金融危机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和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作为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机关,具有独立、客观、公正、超脱、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具备跨领域整合资源信息的条件。通过综合性宏观信息分析,应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受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从而起到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的预警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审计的预防作用发挥,一方面就是要将审计监督置于事前,在中央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后,要及时跟踪检查中央宏观调控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效益;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审计或审计调查,能否发现企业和企业所处行业隐含的重大风险隐患,通过审计报告等途径供政策决策,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二是应充分发挥审计揭示作用,着力于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通过对企业的审计监督,揭露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制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并达到惩戒的目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下,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大量建设投资资金投入各行各业。较大的资金投入背后可能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空间,需要审计跟踪监督、检查;另一方,在当前紧迫的形势下,企业或个人的违法违规问题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危害性可能更大。因此,金融危机下企业审计务必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应充分发挥审计抵御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审计工作要立足于建设性,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注重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机制的扭曲和管理性漏洞几个方面查找原因,逐渐促进社会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同时,企业审计还应关注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促进企业强化管理、防范企业管理风险。通过这些工作,最终达到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企业审计应发挥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是三个有机整体,只有三个方面都予以关注,才能在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审计的主要做法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审计以维护中央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的宏观政策目标,全面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计划。2009年5月,审计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和重中之重,以保障和促进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为目标,积极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各级企业审计机关在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下,迅速行为,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线积极开展审计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影响的专项审计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陷入成本升高、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的困境。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摸清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审计署在全国范围内9个省(市)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实施了专项审计调查,分析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融资、成本负担和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是关注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在企业领域的执行情况,确保国家有关政策执行有效、落实到位。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11月,中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条措施,到2010年底预计投资额达四万亿元。这一揽子投资计划惠及民生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领域,其中不乏投入到企业领域的资金。温家宝总理对审计工作提出要求,应把监督检查中央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2009年审计的中心工作。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实施中,要求要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对做好当前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重心,开展企业审计: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到年度内审计项目中。关注四万亿元资金的产业投向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资金是否发挥既定效益。此外,针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围绕产业振兴规划和行业政策积极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审计,完善政策的制定,推进制度执行。政策绩效评估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家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后,对其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的审计。一般性认为,政策绩效评估审计与财政审计领域关系更为密切,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绩效问题。相对来说,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的微观主体,在个别企业政策绩效评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可能是个性问题而缺乏宏观性、普遍性和代表性。在企业审计领域容易形成无法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审计的误区。因此,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审计,企业审计要更加注重共性问题,要在企业审计中抽象出企业所处行业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审计评估。2009年,中央制订和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涉及到汽车、钢铁、纺织、石化等十大行业,是确保在金融危机下产业平稳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综合性应对措施,对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企业发展潜力再上新台阶的有重要意义。企业审计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情况贯穿到审计实施项目中,关注企业所在行业的规划落实情况,并对相关政策开展绩效评估。此外,企业审计还结合被审计企业所在行业,关注金融危机下行业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情况。如2008年12月10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民航业影响日益加重,中国民用航空局出台了十项措施,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力促民航业健康发展。企业审计在2009年对三大航空公司审计中,结合十条措施的出台情况,分析措施执行和企业面临的困难,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四是着力于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进一步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中查找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从近年审计情况来看,国有企业领域内还存在着违规决策、决策失误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闲置的问题。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还可能危及到国有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审计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着重于揭露和查出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除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问题,还应将在微观主体发现的问题,上升到宏观层面,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根源上查找漏洞,提出政策建议供国家领导人决策参考。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航空运输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萎缩局面,外汇汇率、国际航油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各大航空公司经营举步维艰。结合该情况,2009年审计署在实施航空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在发现航空公司航线承包经营或合作经营中存在重大的违规问题时,进一步从该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广泛走访空军、民航等行业管理部门,了解我国空域资源管理情况,从制度和体制层面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综合分析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和内部管理漏洞,提出改进内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权利制衡缺失等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问题将导致更为突出的后果。如个别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金融衍生品业务产生巨额亏损,暴露出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比较混乱,权利缺乏制衡,已存在重大投资风险问题。对此,审计署紧急部署,对国有企业从事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从投资决策、风险管控、追究责任等方面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督促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外来经济威胁的防御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推进企业自身建设和完善。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机关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始终注重揭示违规问题所反映出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二是始终把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作为重要职责,贯穿审计工作始终。金融危机下,企业隐含的重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将可能比其它任何时候更甚。企业审计结合年度内开展的审计项目,加强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以前年度审计报告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当年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有效推进企业规范管理,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三、金融危机下完善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几点看法
  2010年,仍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国家审计机关务必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工作方法、改革审计管理模式增强自身建设,继续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在于把握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当今形势下,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审计工作应服务于民生、服务于发展的理念。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根本理念,把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沿着中央经济工作的重心和方向,更加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建立审计工作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念。把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观念转变到不仅要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还需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关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方面。三是建立审计工作应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理念,推进企业审计公告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对查出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漏洞,要立足于推动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和提炼。通过逐渐完善审计成果转换机制,并针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以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生产力。探索性开展企业审计公告制度,增强社会和公众的舆论监督。
  (二)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审计分析的综合度和宏观性。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企业审计应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式,大力提升现有工作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快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中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有较大的提升,企业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审计首先要建立在对方的信息化平台之上,充分掌握数据资源,才能达到综合分析的效果。因此,加快企业信息化审计已是十分必要,主要是加快企业审计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如企业ERP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行业数据规划工作,完善中央企业数据库。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央企业数据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今后如何有效运用已构建的企业审计数据库,仍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结合中央经济工作方针,加大跨领域的审计综合分析力度,实时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例如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影响的专项审计调查、中央企业开展衍生金融产品业务的专项审计调查等,下一阶段应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开展类似项目,发挥对审计预防性功能。
  (三)改进审计管理模式,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的实效性。目前,我国企业审计机关按照财政、金融、企业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并相对独立实施各领域的审计项目,一些审计管理模式有待改进:一是应改变企业审计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检查的做法,而应将企业审计与财政、金融、投资等审计领域相结合。如金融危机下,中央研究部署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包揽了各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从实施主体来看划分,各级财政体系使用投入社保等的资金,企业用于投入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的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囊括了财政审计、企业审计、投资审计等各审计领域。因此,金融危机下,需要打破原专业性的固有分割,将各领域的审计队伍整合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条主线上来,实施“大财政”的审计模式。二是增强企业审计项目的计划性,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资源。通过设立企业审计立项程序机制和专家研讨、论证等方式,不断提高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科学管理,解决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更加合理调配。具体工作中,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着重揭示金融危机下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分析研究问题的力度,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审计监督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有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毛艺平  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