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审计内涵特征、面临困难及创新路径 |
发布日期:2020-12-28 来源:江苏省审计厅网站 |
“互联网+”正在以迅速发展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的应用伴随产生。可以说,任何领域都受到了大数据发展的影响,涉及生产、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高效运用大数据是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可以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从剖析大数据审计特征出发,探讨目前大数据审计面临的困难或不足,进一步剖析大数据审计的创新路径。 一、大数据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互联网数据中心曾经提出,大数据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审计,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利用主流软件不再适合处理复杂的审计事项,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关联分析技术等对多行业、多领域、多范围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与手工查账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相比,大数据审计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审计技术分析上着重关联性。大数据存储容量巨大,不只包含单一部门单位的数据,还包括与审计分析相关的其他部门单位数据。由此形成的数据规模大,记录多,审计人员用肉眼几乎难以识别。在审计技术手段运用上,大数据审计强调的是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又称关联挖掘,就是在关系数据或其他信息载体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或对象集合之间的频繁模式、关联、相关性或因果结构。审计分析在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时应寻找相关重要字段,然后将不同数据之间进行匹配,进一步与审计所关注的内容进行联系、判断并定性。 (二)对审计人员能力上要求复合型。大数据审计标志着审计工作进入了技术改革时期,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审计人员会应用审计软件AO系统进行数据检索,但离大数据审计还有一定差距。大数据审计对审计机关和人员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面临复杂问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并能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分析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形成“计算机”+“业务”的综合运用,并在二者上均具有一定水平。 (三)审计取证上强调效率性。数据存储速度快,结构复杂,类型多。目前,审计的模式主要是在重要性评估基础上,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分析所有的业务或财务数据,主要是从局部推到整体,采用样本量分析的方法,审计证据也只涉及到审计关注到的样本。大数据审计改变了审计模式,把抽样分析向关联分析转变。取证时,不但强调证据材料的充分恰当性,并能对复杂数据通过推断分析因果关系,更强调效率性。 (四)审计结果实现上体现应用性。近几年,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大型审计项目如城镇保障房安居工程审计、土地出让金审计等均引用了大数据技术,与以往审计相比,大数据审计更能充分体现审计成果,在揭示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案件线索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支撑下,审计结果更能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决策,更能帮助部门单位完善不足。运用大数据审计可以促进审计作用发挥,监督各部门单位经济活动有序运行。 二、大数据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比较困难。大数据审计涉及的数量大,牵扯的部门单位、领域众多,采集上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其他部门单位提供数据的意愿性,可能部分数据还会涉及到保密,与被审计对象沟通协调要求增加。二是数据采集的领域和范围需要甄别和确定,审计人员不可能采集全部数据,必须依靠职业判断确定采集的范围,如果纳入采集需求的数据出现冗余,对后期存储和分析将带来更大难度。三是采集技术接口难度。大数据审计涉及到的不光是财务数据,更主要的是业务数据。 (二)联网审计系统或数据中心尚未建立。由于大数据审计涉及的数据量大,每次采集和处理都面临很大困难,迫切需要联网审计或数据中心建立。从2016年开始,审计署开始着手各级财政数据的采集上报,对其他部门的数据尚未统一开展。各个地方审计机关联网审计的建立推进速度不等。没有联网审计系统或数据中心建设支撑,大数据审计每次均需要重新采集需要的数据,消耗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三)数据分析技术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大数据审计利用数据查找问题,能更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从案件线索、增收节支等多方面实现审计成果。审计人员已初步尝试将大数据审计应用在工作中,如对辖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将“低保数据”与“住房公积金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领取低保金的人员中有些人员缴纳较高的住房公积金,通过延伸审计,揭露了违规领取低保金的事实。审计项目实例体现了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尝试和突破,但目前,数据分析技术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全面性的应用或“模型化”审计。 (四)组织模式还需要全面探索创新。大数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能力和审计业务能力,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大数据审计需求,目前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难以满足大数据审计需求。事实上,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与业务能力匹配度不高,受年龄限制,年纪稍大的审计同志计算机能力相对薄弱,只能完成简单的数据采集转换、AO软件的使用、资料交互等,不能对复杂、不规则、存储量巨大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转换。另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精湛,经过自主学习或稍微培训后完全可以达到计算机要求的水平,但业务能力相对来讲却比较薄弱,面临多个领域的大数据,缺少经验判断不知从什么角度入手。 (五)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笔者认为,审计风险与审计事项重要性程度成正比,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越高,越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大数据审计环境下,涉及到的数据量增加、审计事项复杂性程度加大、事务之间的相关性更加隐蔽,这都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大数据审计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审计管理思维和方式。国家审计机关应改变原来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创新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发挥审计的作用。管理思维理念和方式创新包括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 业务管理创新从三点出发,首先创新计划管理方式,审计项目计划确定流程保留原有不变,项目类型上逐步尝试大数据审计项目的立项,重大的审计项目可以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促进全员参与到大数据审计项目中来,集思广益,打造精品。其次创新管理方式,项目实施上,打破以处室为单位开展项目的形态,通过将信息化和业务能力人员组合成审计组的方式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最后创新成果利用,形成结合多领域、多部门的综合性审计报告或要情专报等,站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高度,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人员管理创新上,应从人才培养和奖惩考核两个方面着力。人才培养上,通过聘请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等,将信息化能力与业务能力有机融合,打造综合型审计人才。奖惩方面,目前相对欠缺,应结合审计发展需要,建立恰当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 (二)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大数据审计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需要在改革创新中以审计发展为高度,跳出已有框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审计组织模式上应根据项目类型,对于大型审计项目,涉及到复杂数据的,可以多采用异地交叉审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约束自由裁量权。此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风险,成立攻关小组,研究大数据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应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国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数据、存储信息等的采集处理制度,获取其他部门单位的支持,促进审计获取数据渠道畅通。逐级逐步完善数据的报送工作,配套出台数据报送制度,定期采集数据,加大数据的集中采集力度。 在数据存储方面,应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确保可以存储密集型、大容量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要注意建立保密机制,获取的数据资料严格保密。 从硬件设施上,进一步适应大数据审计发展需要,对联网审计系统进行充分的摸底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字中心的建设。从技术软件上,着重对数字分析技术的掌握和精通,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能对不同行业、领域、类型的数据进行深度运用,发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四、结束语 大数据审计刚刚起步,无论是数据采集还是技术分析都尚未成熟。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和广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当前,国家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发展为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探索完善数据分析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以往做法,利用大数据分析发掘事务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高度,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常州市审计局 郭江平 刘雪莹) |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