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浅谈审计“两统筹”战略思维
发布日期:2021-02-19  来源:江苏省审计厅网站

为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审计全覆盖,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审计“两统筹”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审计“两统筹”工作,以期就教于同仁。

一、运用战略思维来认识审计“两统筹”工作

统筹,即通盘筹划。是一种战略思维,它要求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全面、科学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处理事务。统筹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就像弹钢琴,一位琴师的两手十个指头都要用在钢琴上,否则就不能弹出优美的旋律,更不可能让其他乐器弹奏好和弦。

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毛泽东同志强调,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头脑”。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现战略突破中谋划战略愿景,在建设强国征程中推进战略部署,在世界风云激荡中坚守战略定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体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宏大思维和深谋远虑。习近平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寥寥数语,清晰地勾画了“统筹”战略思想的要点。情辞恳切,要言不烦。

统筹战略根于对大势的整体把握。习近平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登高望远”是说,要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去看中国前途命运的远处,要登上全球化的高度,去看世界历史发展的远处。为了确保“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圆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要有胸怀天下的大视野,还要提供既符合新时代精神、又具中国个性的“顶层设计”,更要用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意志和精准的政策、策略和行动,去切实有效地贯彻它,为中国和人类拼出一番新的光明。

审计署印发《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是审计署对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问题的精准把握。也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有效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蕴含的战略思维,是当前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素质。审计“两统筹”战略思维,要着眼大局,正确处理好谁来统筹、统筹什么、怎么统筹等一系列问题,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审计应有的贡献。

二、运用战略思维布局审计“两统筹”工作

审计“两统筹”战略,充分汲取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突出表现在妥善处理好方法与目的、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等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用唯物辩证法的战略思维推动审计“两统筹”工作。

(一)以方法服务目的,着眼目标追求。

战略思维的目的是通过调动一切资源要素,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某一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追求,战略思维也必然体现这一价值追求。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常态化的“经济体检”,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监督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加强审计工作统筹,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切实发挥好“经济体检”功能,精准“查病”,有效“治已病”“防未病”。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要求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统筹整合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效能;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推广运用大数据审计,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审计“两统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从局部把握全局,着眼战略整体。

战略思维的核心要义就是把握好事物的全局和整体,把全局当作一盘棋来运筹,这样就不会局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一兵一卒的折损,聚精会神“下大棋”“算总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全局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审计面临和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复杂。要切实解决审计面临的问题和所从事的工作,就必须协调各个方面,调动各种资源,使所有审计人员齐心协力完成工作。要积极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推动审计项目统筹融合,努力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限度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一是实现“1+N”模式常态化。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等项目的平台作用,加大各领域审计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做到预算执行审计与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环保审计相结合,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相结合。二是推动“嵌入式”模式系统化。以促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为主线,将多个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专项,整合作为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投资审计等项目的审计重点,贯穿全年实施,从宏观层面揭示和反映问题,提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审计项目顶层设计。对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结合预算执行审计,采取上下联动方式,安排适量的专项审计,增强审计监督的整体性和宏观性。下级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时,一定要首先保证留下足够的资源保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的审计任务,绝不能因为个别单位的工作不到位影响全局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统筹兼顾,着眼战略重点。

要在统筹兼顾中运用辩证思维,在重点与非重点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战略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成功的契机。面对审计全覆盖繁重的监督任务,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标准要求,审计干部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善于把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重点,牵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努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效果。首先是坚持优先保障上级统一组织项目实施。上级统一组织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就要打破科室部门界限,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审计组,开展大兵团作战,集中精干力量打好“歼灭战”,多部门高效协同、多专业有机融合、多人才优势互补,保证高质量完成上级统一组织审计项目。其次是统筹做好财政“同级审”这一关键性审计项目。要树立“大财政”的审计观念,完善以综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财政、税务、国库等具体组织预算执行部门审计为“主导”,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审计为“重点”,延伸二三级预算单位为“补充”,提高资金效益为“目标”的预算执行“一体化”审计体系。 以“两个报告”为主要载体,全面反映本级预算执行的运行结果,统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逐步建立了整体联动、上下互动 “立体化”的财政审计工作新格局。 三是统筹调配审计力量。在审计组织方式上,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国家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衔接,各级审计机关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加强审计信息和成果共享,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作用,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督促相关单位健全内审机构,配强内审人员,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纠偏作用。完善购买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标、单位推荐等方式,从社会中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选出一批经验丰富、业务能力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建立专家库,适时根据需要选择专家参与审计项目,有效整合外部审计资源,弥补专业短板。

(四)高瞻远瞩,着眼战略未来。

古人云“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强调了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将眼光放到长远,使眼前利益服务和服从于长远利益,必要时甚至可以做到为了长远利益牺牲和放弃眼前利益,才有可能实现伟大的战略目标。从审计工作能否长期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一方面必须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首先,审计“两统筹”目标任务的实现,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创新多岗位锻炼等培养模式,帮助广大审计人员积累多专业审计知识和经验,提升跨专业审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更好地适应开展融合型项目的需要,为审计统筹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次要实施科技强审战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新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性,要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可视化、区块链技术,鼓励审计人员进行“自我升级”,帮助审计工作乘上快速发展的列车。同时坚持数据先行、实战为要,加大对各部门单位的财务、业务、管理数据的采集、归集力度,积极构建审计数据采集报送长效机制。数据审计部门要结合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数据采集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对数据的统一整理和分析,组织专门人员集中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的常态化分析,将分析结果用于审计计划和项目实施。(灌南县审计局   孙家春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