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是近年来全国人大以及社会公众的热点话题,政府部门有关“三公”消费相关政策点点滴滴变动都会引起专家学者的热议,每年各级财政晒的“三公”消费账本都会引起大家评头论足。但“三公”消费是什么,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楚。从网上发布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将“三公”消费视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私车公用。实际上,从财政的口径看,“三公”消费具体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从财政部门发布的官方解释来看,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消费是指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消息称,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0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上哪些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调查中,公众评出的前三名分别是:公款吃喝(92.6%)、公车滥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复修筑(76.2%)。接下来还有:商品精美包装(63.6%)、水资源(59.3%)、粮食(47.3%)、能源(46.8%)、品牌衣饰(44.5%)等。由此可见,在前三项的排名中“公款吃喝”、“公车滥用”占据前两名,“三公”消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支出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民心问题、政治问题。
为回应社会关切,提高“三公”消费支出情况的信息透明度,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率先公开了2010年中央本级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消费支出情况,截至2015年,已经连续5年发布上年决算和当年预算规模。从资金规模来看,“三公”消费支出规模逐年压缩,从2010年的94.7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63.16,6年间下降了3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也积极行动,截至2013年底,31个省已全部公开了省级预算单位的“三公”消费预算。
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消费虽然逐年下降,但绝对数仍然不少,这些钱需经得起社会公众“放大镜”下的监督。从审计报告反映的情况看,还是有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花钱有些任性,“三公”消费“瘦身”与“增质提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回落到7%,比2014年底下降0.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从财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1-4月全国财政收入呈低增长态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但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科技、农业等刚性支出压力依然存在,“三公”消费控制不严,不仅会加大财政负担,还将挤占教育、科技、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因此,需要进行支出结构的内部优化,取消不必要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加大地方各级政府公车改革力度等,满足财政支出需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三公”消费的瘦身,还要实行强有力的管理,特别是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我国对公务接待管理就是好的例子,从我国发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来看,对公务接待要求具体详细,而且公开透明度大大加强。如要求公务接待必需有公函,对接待陪同人数、点的菜品和酒水都做了详细规定,而且财务报销时还要将公务接待清单附上,不能用现金支付等,极大约束了公务接待行为,规定发出后,中央财政的公务接待费连年下降。从香港的实践来看,公务员出差等公务活动受《公务员事务规例》约束,出差所有开支,包括住宿、伙食、应酬、交通、杂费等,全部由膳宿津贴中自行支付,任何人的超预算支出,都必须经公务员事务局局长审批。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明明白白消费。
因此,“三公”消费的治理与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因为从绝对数上下降而有所忽视。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治理,是根本保障;加大审计纪检监督力度,公开“三公”消费信息,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是重要途径。把财政资金消费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三公”消费便不再任性。(审计署财政司杨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