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江苏审计》刊发我局助力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经验
发布日期:2025-09-18  来源:常州市审计局



本文刊登在《江苏审计》2025年第8期


“整改”与“建议”齐抓共管  “规范”与“发展”齐头并进

——常州审计助力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袁菲     华琛

自古以来,常州与大运河的关系密不可分,大运河是常州城市发展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条生命线,深刻地塑造了常州的城市形态,经济命脉、文化底蕴和社会风貌。它是城市兴起的根基,是经济繁荣的引擎和文化交融的纽带,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是常州审计人职责所在。

审计工作基本情况

2024年,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全省大运河沿线8个设区市审计局对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常州市审计局牢牢把握“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两条主线,在全市范围,尤其是大运河流经的4个辖区,点、线、面相结合,重点关注大运河国土空间管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现代航运建设、资金使用及项目建设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型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坚持深入现场,“水、陆、空”多维度勘察现场,发掘问题。一是借助巡逻船,从水路排查相关情况。审计人员加强与交通、水利等部门衔接,乘坐巡逻船巡河,从水面检查大运河岸线管理、码头整治、排污口整治等情况。二是巧用无人机,为审计插上科技翅膀。审计人员积极探索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运河两岸岸线管护、土地整治、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进行航拍取证,减少了往来运河两岸的不便,解决了车辆船舶无法进入现场取证的困难,有效提高了现场核查的效率和精准度。三是“大数据+铁脚板”,实地走访排查疑点。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卫片图斑分析,建立数据模型,集中找出疑点线索,并对这些疑点线索逐一赴现场核实,筛选求证。审计人员的足迹遍布大运河常州段核心监控区179.32平方公里,保证了审计结论的真实可靠。

本次项目发现了部分地块未申报考古即供地、大运河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划线范围与上级文件要求不一致、运河水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缺乏、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到位、部分重点项目未按计划开工等问题,共涉及全市7个板块和7个部门。常州审计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相关规划不衔接,考古前置不重视;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效果不明显;三是项目管理不精细,激励约束不完善。常州审计通过与相关板块、部门沟通协调,以审计整改和审计建议的方式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以审计整改促规范

促进考古制度建设,推动考古前置落实

推动金坛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工作的通知》,溧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的通知》,天宁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需履行考古前置手续的实施范围,开展调查、勘探和发掘的行政审批程序,考古经费的承担单位及费用支出范围等事项。敦促相关板块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落实土地供应考古前置工作要求,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促进完善划线范围,推动城市规划进阶

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增设大运河常州段(怀德桥——朝阳桥)建设控制地带矢量数据,并录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内,确保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大运河(常州段)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划线范围和上级大运河保护文件要求一致,为后期运河沿岸土地的规划和使用提供准确、充分的依据。

促进水游项目完善,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推动文旅部门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配备运河水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功能,发展绿色安全的高品质水上旅游项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谋划实施常州大运河水上游项目,同步实施水环境和两岸灯光提升工作,纳入老城厢文旅复兴工作方案,推出工业遗存、名人文化等运河沿线旅游线路。立足于常州青果巷、运河五号、东坡公园等运河文旅资源,充分挖掘常州水游品牌特色,分阶段分河段打造“日间+夜间” 双时段、“水上+陆地”多场景、“水上观光+主题水秀+实景演艺” 等文商旅融合拳头产品。

促进沿线环境整治,推动遗产本体保护

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基础在水。推进生态环境部门针对“水清”工程进行长期规划,对大运河常州段主干河道和沿线镇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普查摸底,研究制定生态修复的专项规划。严格环保准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运河沿线集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体系。推进滨水空间系统建设,通过沿岸修整、滨河绿地等建设,打造城市亲水空间。优先保障和延续在用大运河水工遗存的传统功能,强化仍在使用水工遗存的日常维护、除险加固、修缮保护,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促进申报科学管理,推动项目实施到位

推进相关板块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库,促进库内项目加快实施,助力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武进区根据需求调整了“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内容,用于实施5A 景区复核工程、淹城文博区建设、旅游设施设备更新、水世界扩建等项目,原项目申请移出项目库。天宁区“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工程”已完成设计方案(报审稿)、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管线沿线考古勘察报告等,目前新一轮修改方案已完成,已向省文物局报送,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以审计建议促发展

促进把握关键,传承运河文化

推进大运河文化软件工程。大力开展研究型审计,结合《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路径和策略研究》课题,推动相关部门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为智库平台,以开放性为核心,以项目化为导向,充分整合吸纳省、市各大高校及专家学者资源,逐步形成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基础平台、研究平台、人才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议组织大运河文化专项课题研究,系统梳理大运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深化大运河常州段水工科技、漕运制度、航运管理、城河共生、文学艺术、中外交流、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等专题研究,构建大运河文脉体系,提升大运河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功能。

打造大运河文脉传承矩阵。推动相关部门加强主题展示功能,加强常州大运河记忆馆、大运河工业遗产展示馆、唐荆川纪念馆、周有光图书馆、盛宣怀故居、三杰纪念馆等纪念馆、博物馆的联合互动,内容互补、特色各异,打造形成开放式运河博物馆(纪念馆)群,优化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建议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价值联系和保护传承,依托数字语音、全息影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水平,讲好常州运河故事、传播常州运河文化。

促进产业赋能,利用运河资源

金融市场撬动。以常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为基础,向上对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嫁接优质文旅产业资源,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相关领域,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省、市两级协同联动,投资布局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项目。

重点项目驱动。以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改造提升工程、中华纺织博览园、老城厢大庙弄片区历史风貌改造工程等项目为重点,以保护修缮、改造提升为重心,以文化传承、打造品牌为核心,以代表性文化地标为物理载体,连珠成片,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坚持整合资源、挖掘内涵、丰富特色,集成沿线街市繁华景象、市民生活习俗等优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遗产研学、民俗体验、曲艺欣赏、古城览胜、“跟着诗词游运河”、“跟着名著游运河”等多种旅游体验模式,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大运河文化标识度。

特色园区联动。依托运河沿岸丰富的民族工业历史积淀,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化,转型升级工业老厂房,焕发新生机。进一步加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恒源畅厂)、五星智造园(合成纤维厂)、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皮革机械制造厂)、大明创意园等一批成熟园区的业态升级、内容更新;进一步加快中华纺织博览园(大成三厂)、大明厂、戚机厂、南城脚等一批在建园区的建设,打造一批运河沿线文创产业园区。

品牌项目带动。持续举办“常走大运”毅行活动、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策划“近观大运河畔的宋风雅韵”“漫步工业遗产长廊”等公众活动,积极开发定向越野、赛艇、龙舟、铁人三项等特色产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结合大运河主题组织体育休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连续11年举办的“常走大运”群众毅行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河活动品牌,结合“美好如‘常’”大型文旅惠民行动,深化文旅融合,赋能美好生活。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单位联系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