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数万亿的财力,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旨在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机关,如何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推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笔者就此提出如下思考。 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审计观念落后。 一是缺乏科学的审计理念。固守差错纠弊的传统审计思维定式,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二是审计方法落后。目前开展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项目,大多数属于竣工决算的事后审计,忽视事前介入、事中和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三是审计处理滞后。由于绩效审计是事后审计,发现和处理的问题往往是“马后炮”,很多损失浪费,甚至犯罪问题已经既成事实,审计难以“防控”。 (二)缺乏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一是评价指标缺乏权威性。投资绩效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完整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指南,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不够成熟。二是评价内容比较片面。偏重于经济效益、直接效益、短期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长远效益;偏重于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忽视决策效果的评价;偏重于可计量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轻视对不可量化问题分析评价,忽略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三是投资绩效审计难评估。主要是项目社会效益很难评估;项目全局的效益很难评估;项目长期效益很难评估。 (三)绩效审计项目质量差。 一是绩效审计项目质量不高。主要是审计工作着眼点较低,分析研究问题不到位。二是绩效审计成果利用不够。缺少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设性意见,未引起党委和政府以及部门的足够重视。三是政府投资绩效审计项目有名无实。目前部分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仍然沿袭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名义上是绩效审计,事实上还是传统的财务收支或者工程造价审计,仍停留在真实合规合法性的审计阶段。 (四)政府投资项目发挥效益不佳。 一是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益不高。部分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资金投向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项目属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以及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二是缺乏责任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手段。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项目投资失控,盲目建设,资源浪费,资金运行效率低下;部分项目超概算,部分项目未能达到设计能力,公益性项目特别是重大民生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五)投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一是宏观决策、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决策三者相混。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叠,运转不协调,导致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项目法人体制存在弊端。未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代建制、招标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合同管理等制度。三是项目产权不明晰,责权利关系不清。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也未明晰项目的产权关系和责权利关系,财政监督失控。四是项目监督体系混乱。由于部门利益作祟,各监督职能部门各行其是,相互扯皮,协调不够,存在重复监督和监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六)审计队伍不适应绩效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是绩效审计专业人才奇缺。缺少的是具有工程造价、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计算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发展极不平衡。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呈现出自上而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是递减的状况。三是审计人才培养教育滞后。时至今日,绩效审计人才依然青黄不接。 二、搞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树立绩效审计理念。 一是增强绩效审计急迫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预算编制体制,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审计监督与服务的重点。二是增强宏观和全局意识。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重点微观入手,大处着眼,关注机制体制上的问题,以绩效审计推动公共财政绩效预算。三是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围绕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规性四个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四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建设性功能。“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促进政府投资科学决策,有效管理,规范行为,提高效益。 (二)创新绩效审计重点。 一是紧紧围绕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和投资效果等四个环节。做好投资立项、建设监督、运营效果三个阶段进行审计。突出项目的前期和建设期,竣工运营期,以及投资效果审计。二是把好投资绩效审计八个“关口”。第一立项决策关,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第二招投标关,杜绝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合同控制关,确保有关合同依法履约;第四施工过程控制关,避免施工管理不到位;第五工程监理关,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施工管理及监控;第六安全质量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第七竣工决算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造价;第八资金结算关,严格的竣工验收和结算审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四是项目运营效益审计。分析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效益,客观评价项目建设的工作成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 (三)创新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是开展政府投资全程跟踪审计。促进审计监督更加科学完善。二是前移审计关口。注重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把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管理环节纳入绩效审计范围,及时发现和纠正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避免小问题酿成大损失。三是创新审计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力开发造价审计软件,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四是创新投资绩效审计结合方式。即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五是综合利用量化分析方法。运用方案比较法、投资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对投资决策情况进行审计;运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分进行预测审计;运用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四)规范绩效审计指南和评价指标准体系。 一是规范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指南。审计署或各省应尽快出台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指南,保证地方审计机关有章可循,提高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项目质量。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探讨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办法,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二是制定综合评价内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三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涵括宏观评价、综合评价、行业评价,既有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评价指标标准体系。 (五)强化绩效审计责任追究问责制。 一是推行政府投资效益问责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为建设责任政府提供审计服务。二是注重政府投资审计问责效果。通过投资绩效审计问责,减少投资项目效益不高,损失浪费问题,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三是强化项目造价必审制。推行“招标定价,审计定钱”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六)加强绩效审计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着力培养具有造价审计、计算机、法律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顺应政府投资审计事业发展需要。二是要整合审计资源。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弥补审计力量不足。三是不断优化审计人员队伍。推行投资人才竞聘、竞争上岗,不拘一格降人才。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审计人员自学成才,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