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动态 >> 审计文化 >> 内容
 
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制浅析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一、导入语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现代商业银行基本确立了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绩效考核体制。在绩效考核方面,更加突出了资产质量所占的权重,增强了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健性;加大了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和零售业务考核的比重,优化了收入结构;逐渐引入了资本约束理念,强化了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的机制、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目前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存在的缺陷

  (一)经营理念仍停留在“向规模要效益”,容易导致盲目扩张。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仍过分注重规模指标的考核,具体表现在:一是主体业务指标中,对时点数指标设置权重较大;二是人员考核中,过于注重业务规模,利润考核占比较小;三是业绩激励“当期兑现”,风险隐患缺乏补偿手段。上述现象容易诱使经营人员为完成考核任务获得奖励,采取短期化手段,疏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二)内控管理考核滞后。主要体现在内控考核内容仅为笼统的内控管理、重大违规以及服务质量等,考核指标的细化和量化不够,考核方法上重事后惩罚,轻事前和事中考核。容易造成银行不同部门间难以发挥有效制衡,致使短期化经营、违规经营及不正当竞争现象难以被及时纠正。

  (三)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容易加重基层单位的任务负担。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取自上而下逐级进行考核,下级机构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机构的指标任务。各经营单位为完成充分体现业绩,往往分解指标,层层加码,致使基层经营单位无暇顾及管理质量和效率。

  (四)缺少员工参与,缺乏绩效诊断。员工作为绩效考核机制的对象和载体,其对考核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将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当前,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员工参与度不高,缺乏对员工进行绩效诊断、辅导与反馈,容易出现重数字轻行为、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员工能力的开发,不利于银行长远绩效的提高。

  三、改善绩效考核体制的建议

  (一)考核体系应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强化绩效计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合理性,增强分支机构的“自我控制”,建立科学的“双向沟通型”管理文化,加强对行为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

  (二)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员工激励方式,实现中长短期激励的结合。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强岗位分析与评价;多渠道进行考核,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强化约束纠偏机制,形成职业道德约束和合规经营意识,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约束机制,扩大对被考核对象的受约束面。

  (三)适当增加非财务指标,完善绩效考核内容。作为对财务指标的补充,应加大有关客户服务、员工发展、内部管理等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深入研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定量关系,建立互补指标体系。

  (四)建立外部监管机制,有效发挥监管导向作用。一方面,在审计稽核、风险评级中重视对绩效考核机制的分析和评价,督促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审计稽核中将绩效管理机制作为内部管理监管的重要内容,督促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业务费用管理和监控制度,抑制盲目规模扩张和非理性竞争行为。(作者:万宗霖 审计署重庆特派办)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568265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