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审计组织建设,不少审计人总是出口必言“人、法、技”。简言之,审计人靠的是法制,用的是技术(信息化等审计手段)。毋庸讳言,这些都是审计人的看家本领,没有相对专业的审计技能和规则,确实无法体现审计的特色和成效。但听了孙宝厚总审计师关于《国家审计准则》的视频培训后,我觉得上述“三件法宝”似乎还应加上一个“文”,也就是文化。让“法、技、文”三者统一于人,这样的人才是有健全素质的审计人,这样的审计才是有科学发展前景的审计。
孙宝厚总审计师不仅有着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这种理论素养不仅是审计的,也不仅是法制的,更有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这些综合素质,通过他短短三小时的讲课,显露出神奇的魅力。他一改平常法规讲座上正襟危坐、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缺乏互动的陈规陋习,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提炼200条审计准则的要旨,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令人耳目一新,事后记忆尤深;他即席唱起《新鸳鸯蝴蝶梦》,既巧妙回顾了准则出台的曲折过程,更真情诉说着审计人以苦为乐的至高境界;他不时穿插的幽默调侃,始终活跃着现场的气氛,成功驱除了课堂上常见的疲惫,也感染了数万观众的情绪,作为未见面的观众,很多人评价比平常见面的讲座效果还要好!
这种效果便来自于孙总审计师长期积淀的人文素养。我觉得,讲座要听,法规要学,这种讲课的方式,这种表现审计工作的技能更值得我们学习——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审计人。
笔者在曾遇到一些审计人员,自认为有审计专业技能在身,能够在被审计单位看懂账目、查出问题,便是功比天高,“老子天下第一”,在被审计单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好像其他单位都比审计矮了一截,别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如审计人一般有真本事。甚至在审计机关内部,也是目空一切,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屑一顾,比如对审计信息宣传等综合文字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装潢门面,可有可无。而实际上,就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表述上,有些同志明显暴露出“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的状况;其笔下的审计报告也屡屡因不能直奔主题、简明扼要而“打回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是否定审计业务人员的工作水准和敬业精神,绝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很好的,但更多审计人员的人文素质亟需提高。
未来,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审计人,做的将是机械的审计,看的是枯燥的数字,用的是僵硬的法规,写的是八股的报告,就连提的建议都是“空对空”;缺乏文化底蕴的审计人,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善于反映审计人火热的工作场景,不善于挖掘审计丰富的工作内涵,甚至不善于调节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缺乏文化底蕴的审计人,一定缺乏伟岸的胸怀,缺乏开阔的知识面,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不可能适应未来绩效审计工作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