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审计署网站发布公告,公布了对京沪高铁建设项目2011年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一发布,当日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网站纷纷刊发报道,媒体评论均聚集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由此,为推动铁路系统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回望过去几年,审计署的三峡水利枢纽、汶川抗震救灾资金等审计结果公告均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为改进国家治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作为地方审计机关,我们可以从中获取诸多经验:
第一,审计立项紧贴政府投入“大工程”,是产生大效益的基础。政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资金量巨大,可能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财政资金管理的怎样,使用的效果怎样必定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例如高铁项目,花费了国家上万亿的资金,而且给政府带来了大量的债务,这些资金是否被合理的利用了,项目的绩效如何,备受中央政府以及人民的关注,审计署的审计正符合政府和人民的需求。
第二,审计实施组织严密,是审计质量的保证。现代审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政府重大项目审计,往往时间跨度长,涉及的专业部门多,光是组织审计工作就较为复杂,如果审计实施中不注重项目实施工作安排,不注重审计人员之间知识结构、年龄、经验等方面的组合,则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在京沪高铁审计中,审计署三年来,每年平均投入100多名审计人员、100多天的现场审计时间,科学的安排工作、严密的组织实施,保障了审计的质量,使审计能够深入,挖掘出高铁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三,审计结果证据充分,是确保审计公信力的前提。审计署的结果公告虽然篇幅不长,语句精炼,但是公告中对问题的定性非常准确,运用的法规依据正确,更重要的是,支持这些结论的证据非常充分,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也让人民群众看的清楚明白。审计结果公告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才能保持审计公信力,而粗糙的审计工作,有时不仅不能实现正面的影响,还将引发审计风险,导致审计公信力的丧失。而审计署细致的工作正是其结果公告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
审计署的经验一再表明,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与审计署相比,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应该从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总结学习各种经验,来推动自身的结果公告工作,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为改进国家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