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动态 >> 审计文化 >> 内容
 
审计在促进部门预决算公开中应有所作为
发布日期:2012-06-12    来源:交通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时下,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预算越来越关注,有关提高公开透明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份的部门预算,发布了一份财政透明度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各地财政透明度普遍提高,但仍无一个省份拿到“及格分”。虽然现在部门预算公开力度尚未达到公众的要求,但细化公开项目、扩大透明度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机关不应坐等体制改革给审计以明确的任务,而应紧紧跟上,除了要成为公众的“眼睛”,监督预算公开的真实、完整性外,还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促进部门预算公开制度的完善。审计要为这一良好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一是同级审要有“新花样”。余效明副审计长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代表委员提问时曾明确表示,“三公经费”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地方也是一样,鉴于公众对“三公经费”特别关注,审计在开展一年一度的预算执行审计时,除了分析收支的整体情况及披露使用问题外,在审计报告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单独分析评价。这样有利于形成监督压力,促进“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合理合规的水平。

二是建立审计定时公开发布机制。只有深入建立和完善审计公开发布平台,才能多渠道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每一年的审计项目结束时,审计应对财政资金的整体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特别是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三农”等重大民生项目,应单独进行公示,通过建立公开发布机制,与公众形成互动,让公众对这些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情况,猷得知情权、监督权,让公众参与到监督整改中来。形成这样的监督合力,才能规范资金的使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财政透明度的提高。

三是审计把脉部门内部制度促公开。提高财政公开的透明度,除了需要公众的舆论压力外,最终还需制度的保障。现在各地公开的力度不同,且仍无一个省份拿到“及格分”,这说明相关主管部门对公开的程度仍有相当的疑虑,除了有层层的考虑外,还怕引来公众对数据真实性、使用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质疑。江苏已经统一公开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还为“三公经费”设计了专门表格,今后有望进一步细化。审计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应结合各地的财政实际情况,主动查找分析原因,除了要帮助相关部门细化内容,审核数据真实合理性,健全预决算公开的工作机制外,还应在资金使用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只有逐渐促使各部门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和合理化,相关公开的程度才能越深入。

四是提升审计服务大局意识促沟通。审计要把脉各部门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就需要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和服务。利用好绩效审计这一普遍开展的审计方式,围绕转型升级的大局,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审计评价。除了要有规定动作外,还要有服务政府经济和发展决策的大局意识。现在中央部署公开部门预决算工作,提高公开透明度和力度,使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这就是政府部门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打前站,先从内开始,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力度。审计在转型升级中更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利用好审计公告制度,做好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服务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透明、通过监督让公众更加知情放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568265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