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自播出后,引爆了国民的激情,据有关资料统计,网民为此增加美食订单700多万份。在食品安全问题困扰国民的当下,一档反映我国各地区如何做出传统美食的节目,为何引来一片叫好,笔者细细品味《舌尖》启发颇多,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舌尖》热播的背后,引了关于打造审计品牌的思考。:
——始终坚守,保持美食品质之关键。很多的美食,都是几百年的历史,按传统的配方,如湘西的腌鱼和腊肉,几百年,为何味道始终不改本色,代代传承,是因为选料、制作、工序都是一丝不苟,腌鱼要选择稻田里的禾花鱼,而熏烤腊肉的燃料要用诸如茶树和杨梅树之类的果树硬木,并将松果、茶壳、桔皮等共同熏烤,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让人吃过以后难以忘怀。当前审计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很多人认为审计信息化将是一场革命,将彻底告别手工翻帐的时代,“计算机”可以让审计呼风唤雨。然而要知道,传统的方式也有独特的作用,人工翻阅账本和凭证,固然效率较计算机审计来说比较低,但是人工查阅比较细致,往往能发现被计算机忽略的疑点,很多大案要案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发现蛛丝马迹。再如,审计谈话,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计算机审计无法替代的审计方法,有很多问题只有通过谈话和沟通才能发现。传统审计工作中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每个审计人去坚守、传承。
——因地制宜,保持美味独特之根本。云南诺邓的腌制火腿,在食盐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通的商品的今天,诺邓人仍然利用盐井自治食盐来腌火腿,腌制火腿的工序看似很简单,将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但是,这一过程却又不那么简单,抹盐的时候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这个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揉、压的手法大有讲究,发力恰到好处,腌好后,还必须储藏足够长的时间,方能成为美味。这个过程稍有不慎,味道就达不到完美。审计工作也与此很类似,看似简单的查账、对账、对照法律法规审核,但是工作过程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来不得半点马虎,实施审计时,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如西部地区,要关注扶贫资金使用、农民脱贫的政策落实,东部地区,要如何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审计,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内容,以求达到好的审计效果。
坚守、创新、唯实是我们审计人应当秉持的理念,也是指引我们审计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灯塔,愿我们审计人在此指引下打造一流审计品牌,让我们的审计事业如人间美食般被人民肯定和传承。
——创新,保持美食发展之动力。《舌尖》告诉观众,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然而煮熟的大豆很难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使肠胃大量胀气,而豆腐的发明,为人们利用大豆的营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小的豆腐,从北方草原到中原再到西南边陲,每个地方都在开发其品质,别具特色。特别是徽州的毛豆腐,巧妙的将菌类与豆腐结合,为人间增添了一道美食食材。审计也同样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审计活力,才能不断推动审计向前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审计面对的形势也日益复杂,如果仅仅照搬过去的经验,搞经验主义,本本主义,那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走入死胡同。我们审计部门必须从审计理念、审计思路、审计管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绩效审计的开展,使我们的审计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转到现在效益性审计就是一大创新,这个创新为我们审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拓展了审计的视野,也增强了审计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