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地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科技强审,不少地方建设起了各种新型的信息化审计平台,积极探索尝试向科技要出路、向信息要资源、向数据要效率。但笔者也注意到,一些审计机关还没有真正用足、用好这些新的信息化审计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使用。目前来看,很多地方特别是省以下审计机关的一线业务人员,在实务中并不热衷使用新工具。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能力,还没有达到联网和大数据的层面;另一方面,新工具的使用往往相对复杂,也可能对普及使用造成阻力。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少项目实践检验。由于大部分审计项目中,实际上用不到这些新工具,或者说,用和不用没有本质区别,结果“用进废退”,持续时间长了,也就造成了新工具的闲置。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好各种信息化审计工具,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地是走好接下来的路,深入挖掘工具潜力,充分发挥数据威力,真正使科技让审计如虎添翼:
一是双管齐下推动新工具“用起来”。既要讲求审计人员的主观自觉,让其了解新平台、新工具能够为人所不能为的高效和便利,进而主动想用、去用、能用;也要讲究客观推动,在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发挥信息化审计新工具的作用。应该在相关的考核管理中体现鼓励和引导,对信息化审计工具在实务中真学、真用、真有成果的,给予必要奖励。
二是创造条件让审计数据“跑起来”。工具是表,数据是里,信息化审计工具所采集的存量数据,是地方审计机关接轨未来大数据审计的基石资产,是无价之宝。应当组织专门队伍,争取各种机会,尽可能多地用各类审计模型来驱动这些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如此即实现对审计模型的去芜存菁,也能更精确掌握新工具的速度和性能。
三是相关部门单位要积极“走起来”。信息化审计新工具的应用不可闭门造车。要广泛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和学习交流,争取支持、理解和配合,努力打破部门数据壁垒,积极构建数据互联互通互惠机制。应当尝试抓住本轮机构改革的契机,以独立的姿态,在大数据发展和建设的潮流中及时发出响亮的审计声音。(张苏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