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更高要求,基层审计机关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益凸显。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由于没有规范明确的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相应的配套制度,大大限制了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由于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量化指标属性各异,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很难直接量化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很难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从而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和应用。
为更好地加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提升财政管理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基层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项目选择。在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群众关心、投资量大、实施周期长的项目。以促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绩效为目标,检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推进情况,重点关注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管理、履行基建程序、招投标管理、项目资金收支结存情况、项目投资效果以及投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稳投资等政策措施情况,揭示项目推进不力、管理不到位、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依据主要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决策和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点任务要求、相关行业要求和标准、项目设计方案和招投标管理办法、相关合同文本、财务和会计资料等。通过开展深入的审前调查,制订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下达绩效审计通知书,采用合理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在预先确定的绩效评价对象和范围内,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
二是抓住重点环节。绩效审计的重点应围绕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政府采购成本是否节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是否高效等方面。重点审查上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情况,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关注资金分配和拨付是否及时,有无滞留、挤占和挪用以及影响使用效益的情况。检查财政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循序渐进开展重大民生专项支出、社会公益性较强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重点评价、基本支出绩效管理、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和财政综合绩效管理,检查是否存在绩效评价走过场,未能有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等问题。
三是抓好过程管理。在绩效审计过程中,注重收集整理和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的数据资料,并通过进行现场勘察、核实、复算、座谈等方式,对获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通过因素对比分析法、最低成本法、标杆管理法、专家测评打分等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形成初步绩效评价结论。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和实施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换意见,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并形成最终结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绩效审计评价分析报告。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充分利用,为政府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安排预算提供重要依据。(连云港市审计局 韦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