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对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0-08-09
  
  2008年3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当谈到如何筑牢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时,他提出了要强化“五大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他认为“审计文化的建设是审计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并指出审计文化建设“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中的基础”。《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审计文化建设对于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介绍审计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审计精神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如何推进当前审计文化建设,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审计文化的内涵
  建设审计文化,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审计文化?对于审计文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的角度也不尽一致。为了加深对审计文化理解,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什么是文化进行认识。汉语中“文化”一词,根据考证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从文中的意思看,最早“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文治和教化”,即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达到“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现代关于文化定义多达数百种。目前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是《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可见,大家比较认同度的是文化其实是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审计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审计文化是文化这个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属于亚文化范畴, 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陈维众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理念、工作技艺、行业风格、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的总和。大家普遍认同,审计文化一般包括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其中,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审计文化具有系统性、时代性、科学性、引领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它渗透于审计的各项活动之中,影响和决定着审计人员的行为,从而使审计工作形成明显的自身特征,因而具有凝聚、约束、协调、激励、教育和展示的作用,体现了文化的“人文教化”作用。
  审计文化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形成并普遍遵守且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理念和共同的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们建立的审计文化应当是具有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要有符合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价值观,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研究审计文化的概念,是希望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即对审计文化中的重点要素,如审计精神等具有影响全局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从而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要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绝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和套话,而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国家对加强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审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必须加大建设的力度。
  二转型期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洋的好,中国的不好;新的好,旧的不好;现代的好,古代的不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在今天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缺失比较严重,有人将其概括为“四失”:失衡、失序、失范和失控。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曾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我们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我们跑到终点,不但发现爷爷奶奶偷偷塞到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掉了,而且成为一个赤裸裸的现代人,忘却了自己是中国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加大“人文教化”。其实,西方社会十分重视对于大众人文教化,只不过它主要是通过宗教,如今天的美国,据统计60%—70%的青年人仍然信教,《圣经》仍是相当多的青年经常必读的基本书,《圣经》在社会效应上,可以说就是一本道德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道德教育的典籍,如《论语》、《道德经》等,它们都是人生修养的珍贵教科书。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身,半部《论语》治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值得思考。
  审计文化建设中,对内也必须强调“以德治审”的内容,这是从内心深处解决约束源动力的根本之策。在当前转型期内,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但也存在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生于文革后期,对中华文化根脉知之甚少,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内心深处自觉筑起的道德底线并不牢靠,导致审计领域出现了一些违反廉政纪律的不良现象。应该说,审计机关来自由要求的纪律和规定都比较严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法律、规章、纪律等都是外在的“他律”,他律最终还得靠自律起作用,道德才是内在的“自律”,主要是通过人自身的价值观念、良知和习惯来发挥作用,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约束力量。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德”“礼”,其实就是“人文教化”的载体,也就是文化的建设。审计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补课,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予以吸收,以便在传承中得到提高。只有通过加大文化建设,审计人员才能在心中筑牢抵御各种诱惑的坚固的防线,才会减少出现偏差,维护审计公正清廉形象。
  三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在推动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营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勤勉履责和爱岗敬业,又能为通过树立良好外部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审计文化建设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审计文化作为审计事业的基点,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定位。另一方面审计文化所包含的正确审计理念,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倡导高尚的审计文明,对充分发挥审计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应抓住审计精神培育这个重点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在审计系统内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合作、亲密和睦的文化氛围,让全体审计人员在这个具有特殊文化氛围的大家庭中,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即通过审计文化潜移默化作用,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化为审计制度。在审计文化的三个层次的建设中,审计精神文化在审计文化中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谓审计精神,是指审计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并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审计人员对其组织和事业的信任感、自豪感、荣誉感的升华,是审计群体健康、向上心态和审计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对于如何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认为要在领导支持、审计人员多方努力的基础上,尊重专家意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建设,而且要坚持常抓不懈,并与现实中的物质鼓励机制、制度鼓励机制相补充、相配合,使审计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笔者认为,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强审计精神文化的建设,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加紧对审计精神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对内的导向和对外的标识。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理,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机关没有振奋的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就难以振兴和发展。审计文化中若没有集中的审计精神,就没有精神支柱和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文化特点。围绕审计事业的振兴和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审计署在2004年提出了建立“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应该说,这十个字所归纳的审计精神,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审计精神所表述的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十分清晰地反映审计的本质特征,但有些方面只能算是审计的原则和方针,如“依法”、“求实”;有些应该属于审计与其他职业的共同工作特征,不能完全算是审计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严格”“奋进”。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笔者认为审计必须具有“忠诚”、“忧患”、“独立”、“清廉”的审计精神。这基于以下理由。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对人民和国家无限忠诚,有了这样的源动力,才能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和不懈地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敏锐性,不忘谏官职责,善于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不断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好审计的建设作用;只有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工作结果客观公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构,必须比别的部门更加清廉,是审计人员应有的品质,是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必然要求。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希望对审计精神的讨论,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当前应该发挥集思广益和百家争鸣的办法,广泛征求审计内外的意见,加以提炼和归纳,形成对内足以激励审计人员、对外足以代表审计形象的审计精神,围绕审计精神开展审计制度文化等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才会纲举目张。
  二是进行审计文化建设必须从中华文化中去认真汲取营养。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 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许多观念对于今天的审计文化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审计文化建设,一定要背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大树,认真汲取营养。如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律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这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对如何加强审计机关自身治理效率和对如何保证审计建设作用发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又如,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性修养模式,对为政者从存心、养心、尽心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修养方法,强调要使人“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忠臣”的价值标准。在化解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方面,提供了的许多有益的理念。如:和而不同的和处理念,以仁、义、礼、智、信,恭、宽、敬、敏、惠作为仁统摄下的化解冲突的指导原则和规范道德危机的行为规则。这些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中国古代治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间冲突和危机的主导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深层动力,以及内在的凝聚力、感召力与外在向心力、认同力的活水。此外还有和实生物的和生理念、中和乐道的和达理念、文明和合的和爱理念,对于今天通过审计文化的建设解决审计发展中深层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把加强审计人员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审计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抓好道德建设这跟主线。首先要以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历史上优秀的从政者比较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立身惟正”,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其次,在审计文化上要应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真正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虽然道德是以尽义务为特征,但尽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应的权利。从道德主体而言,他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确实是以不谋取权利为目的,但这只能说明从事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崇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合理的。应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即行善就应得福,尽义务的人就应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不尽义务的人就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扬善抑恶的有力机制,审计行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才会不断好转,审计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审计局

地址: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2楼

电话:0519-85682658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54

苏ICP备05003616号